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宋刻本:一頁千金的稀世瑰寶

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書籍,差錯訛誤甚多。不少學者借助宋刻原版,校正明清以來所刻古籍的訛誤,恢復古籍的真實面貌。

   
  宋版蜀刻本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褒揚,也被收藏界視作價值不菲的絕妙藝術瑰寶、罕有的文物精品。早在明朝,宋刻本,尤其是善本已值一頁千金。
   
  珍本毀損於天災人禍
   
  明末崇禎年間,著名刻書家、藏書家毛晉,其家藏圖書達八萬九千多冊。他為搜尋宋刻本,在其藏書樓“汲古閣”門前,懸掛徵求啟事:“有以宋槧(qian四聲)本至者,門內主人計葉(頁)酬錢……有以時下善本至者,別家出一千,主人出一千二百。”可見到了明朝,宋刻本,尤其是善本已值一頁千金。
   
  宋刻本傳至今日者,總計不過一千種,且大多是殘佚和複本,尤其是蜀刻本,相對於浙本、建本更為罕見。宋代蜀刻的薛濤《錦江集》五卷本,元代就已經失傳,薛濤的大量詩作隨之亡佚。宋代呂大防和李?(ji四聲)所刻的原本《華陽國志》也是在元代戰亂中亡佚。至於唐刻本,即使是被損毀了的殘卷或殘片也是鳳毛麟角、難覓蹤影。
   
  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,歷史上不少使臣學者來華,不遺餘力搜集中國文獻和文物。他們攜大批中國圖書典籍歸扶桑。中國本土內憂外患、戰亂不已,各種天災人禍,使大量典籍毀損亡佚,而流入日本的圖書典籍大多保存完好。晚清,一批學者基於對祖國文化遺產的珍愛,到日本搜尋被視為與商周故物、秦漢簡牘、敦煌遺書等值的域外“逸書”,讓其重新傳歸中國。
   
  光緒年間,清政府駐日本公使黎庶昌與著名學者楊守敬,通力合作,搜訪了大量珍本秘笈。“上自王室秘府,下至寺觀,以及士大夫家,莫不網羅”。他們在日本朋友的幫助下,耗鉅資,歷時兩年,輯印《古逸叢書》,共收書2 6種,凡200卷。列為《古逸叢書》之首的影印宋蜀刻大字本《爾雅》3卷,楊守敬認為此版系眾版之祖;黎庶昌指出此版為蜀刻本之真面目。此蜀刻本是現存《爾雅》單注本中一個較早的本子,極具校勘價值。《古逸叢書》中的宋蜀刻大字本《尚書釋音》是唯一非日本所集。這是由黎庶昌的女婿從福建求得,由於學術價值極高,黎庶昌堅持一併收入《古逸叢書》。
   
  明清版古籍錯訛較多
   
  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書籍,包括一些複刻宋版書,差錯訛誤甚多。一些官刻、坊刻,出於不同的利益,對原本或增或刪。尤其是乾隆三十七年(1772年)詔令各省廣為收集民間遺書匯送京師以修《四庫全書》為名,實為以此查禁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書籍。乾隆在一份詔書中說:有“詆觸本朝之語”者,“盡行銷毀,杜遏邪言,以正人心而厚風俗,斷不宜置之不辦”。《四庫全書》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收書3503種,79337卷,分裝成36304冊。修《四庫全書》,古書經整理、校正、編定以免散失,應該肯定。然而,沒采入《四庫全書》只存書目者卻達6793種,93551卷,即使被采入的書籍,很多遭刪改、抽毀,失去本來面目,再加上多達10萬部以上書籍被焚毀,無疑是功不掩過的文化劫難。魯迅對此很是生氣,在《病後雜談之餘》說:“全毀,抽毀,剜去之類也且不說,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。”可以說“清人纂修《四庫全書》而古書亡,因為他們變亂舊式,刪改原文。”
   
  宋刻本最接近古本。借助宋刻原版,校正明清以來所刻古籍的訛誤,恢復古籍的真實面貌、搜索後代刻本中沒有的資料、查找典故、考察史實,有其極高的學術參考價值。近代學者、版本學家傅增湘曾用蜀刻《孟浩然集》校明嘉靖本,發現嘉靖本錯誤連篇:“分卷既殊、次第迥異,而字句差異乃改不勝改……開卷五序即改訂至一百餘字。”
   
  1928年,傅增湘和我國著名版本學家張元濟來到日本,見到國內早已亡佚的南宋蜀地蒲叔獻刻本《太平禦覽》,儘管均有些殘缺,仍然抑制不住驚訝和激動的心情,感歎道:這可是稀世珍寶啊!
   
  《太平禦覽》保留珍貴文獻
   
  保存五代以前文獻、古籍最多當推《太平禦覽》。清人阮元曾在《仿宋刻太平禦覽敘》中說:“存《禦覽》一書,即存秦漢以來佚書千餘種矣。”我國古代科學家張衡創制的渾天儀和地震儀的原著早以亡佚,幸好《太平禦覽》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。《太平禦覽》還保留了歷代刻印的《華陽國志》中大量遺漏的內容。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。
   
  傅增湘和張元濟二先生想盡辦法,將蜀刻本《太平禦覽》影印帶回國內。蜀本所缺的,取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的宋閩刻本和日本活字本分別補足,於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。1960年中華書局將其裝成四冊再版,此為現今最好的版本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,在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領導小組成立了《中華大藏經》編輯局,也是以保留蜀刻本《開寶藏》最多的《趙城金藏》為藍本,校勘精印出版了《中華大藏經》。出版《中華大藏經》,是繼承民族文化遺產,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的重大舉措,在世界上產生的反響極其熱烈,受到高度的讚譽。
   
  宋版蜀刻本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褒揚,也被收藏界視作價值不菲的絕妙藝術瑰寶、罕有的文物精品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