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新老玉器辨識法

玉寓意著純潔、典雅、高尚,從古至今被人們視為吉祥、避邪之物,更是多數人喜歡收藏的藏品之一。但玉器也有個新、老之分,到底怎麼辨識新、老呢?今天,收藏專家從玉器的自然沁色、自然包漿、工藝特點、表面的自然腐蝕斑、玉身的變化程度以及這五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作詳細講解,以作為新老玉器辨識法的依據。

  自然沁色 自然沁色是一定的環境因素形成的,玉器在不同的環境下會形成不同的沁色。時間長短不同,沁色的深淺變化都會不一樣。古墓中出土的古玉器,多數都帶有沁色變化。稱它為“沁色”,意即墓中或土壤中的某些成份滲入或沁入了玉中,使玉產生了色變,現代人借用古人語言,也使用了“沁色”這一詞語。

  自然包漿 自然包漿是指玉器在一定自然環境下氧化複合形成的,好的墓環境,就可能有玻璃包漿,由於環境的不同,玉器表面的包漿也千差萬別,光澤有強有弱,但只要是沒有人為動過,盤玩過,我們就稱它為自然的養化包漿,它不同於傳世盤玩過的玉器包漿。新玉器的表面沒有包漿,只有亮光。

  工藝特點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,生產工具的不斷更新,制玉工具方法的改進,玉器的製作也有一定的時代特性,如:新石器時代玉璧、玉琮,孔為兩面鑽,對接處微有偏移,形成臺痕,這時期玉器上的鑽孔,孔外徑大,越往裏邊直徑越小。商代多用雙鉤隱起的陽線裝飾細部,線條順隨造形的曲度彎轉。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獨特作法。戰國時期,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澤,而且顯得鋒芒畢露。漢玉紋飾中有細如發絲的陰刻線,習稱“遊絲毛雕”,並在玉獸,玉鳥某些部位上飾有細陰刻短平線,這是漢玉中極有時代特徵的製作技巧。宋、遼、金之玉雕中常見一種深層立體鏤雕手法,用此類手法製作的玉器有玉佩、爐鼎等。到了明代,改深層立體鏤雕為上下不同圖案的雙層鏤雕,如玉帶飾。明代雕琢立形器物,對側面、內膛、底足不甚注意。清代則平整規矩,作工考究,一絲不苟。

  自然腐蝕 玉器歷經數千年幾百年,埋在地下不同的土壤環境,墓道環境,會產生不同的腐蝕變化,土啃蟲咬,細菌侵蝕,對玉器的表面所產生的變化,腐蝕的斑痕,千姿百態,但有一點都是自然形成的,你怎麼去判斷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,這就看我們平時的觀察力。

  玉身的變化 玉是千百年來石之精華,每塊玉都有上千年的形成史,玉形成後,進入我們的生活,歷經千年百年,玉身的傳世變化也是我們判別玉器年代的依據,老玉精透,包漿混厚寶光四射,新玉渾濁,嫩氣,包漿不足。

  判別玉器的新老,就是看你怎麼運用好這幾點的相互辨證關係,來做出科學的判斷。
返回列表